尽管来时的路曲折,可别忘了出发的意义。这句话应该最能反映我的心境吧。从初识“同心”的不适应到现在工作生活的顺心而为,突然觉得这段路走得很慢很长。
其实刚开始来的时候显得局促慌张,工作中也会忙中出错。还好同事在工作中提醒指引我,比如教我如何安排治疗、怎样和病人有效沟通等等,于是逐渐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、工作节奏。在这里的生活简单且充实,每天忙完工作后和朋友去附近的公园、小街走一走,很舒服。让我体会最深应该是工作上的事吧。
每天早晨打卡上班,新的一天便开始啦!时间过得很充实,每个病人的治疗时间大致都安排好了,原以为只要按照时间推算做治疗就行,不过我想得太简单了。这里需要平衡,原来大多数病人治疗项目较多,而且有时治疗时间间隔短或者有所重叠,此时就要平衡错开不同病人的项目,避免时间冲突同时能高效率治疗。比如甲病人和乙病人时间冲突,那么可以先给甲病人进行手法治疗,同时让乙病人进行下肢协调性肌力训练。等甲病人治疗结束去做器械训练,此时又可以给乙病人进行手法治疗。
工作意味着承担,意味着责任,病人来到康复大厅做治疗时那殷切渴望康复的眼神,甚至让我想要逃离。每个病人都有故事,都有独自承受的痛苦和不安。而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手法去化开他们的不安和痛苦。
新入院的病人需要给其做全面细致的评定,比如肌力、肌张力、疼痛、平衡、关节活动度等等,此时看起来就要开始制定方案进行治疗,不过要停下来,因为除了病人身体客观情况分析,更为重要的是沟通,也就是需要跟患者以及家属聊一聊,比如患病之前的职业、个性、爱好,还有先前治疗时间、患者受伤后精神状态、家属对于治疗目标等,除了病情进展外,这些看似不搭边的事更可能影响患者进步快慢与否。
比如陈阿公脑梗后一侧肢体活动障碍,先前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理想,随后来到这里进一步治疗,情绪显得有点急躁有点不配合,家人很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做。那么此时就要首先平复下情绪,患者、家属和治疗师三方协同分析接下来的方向,首先了解患者日常体位摆放,日常生活活动的难度,尽量降低情绪上的波动,同时需要家人的陪伴和鼓励,治疗师也要站在他的角度安排训练项目的难度和强度,比如起坐训练,不仅要教会他怎么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,还要去控制发力部位,同时治疗师在身旁鼓励、辅助部分运动,记录训练效果前后对比,给予他信心进行下一步训练。同时要客观分析其现时目标和阻碍。明确患者的努力方向。在治疗一段后可能效果不太好,一定要保持积极心态,治疗师、家属陪同走出负面情绪的漩涡。
其实这只是众多病人的个案,每个患者病情、个性、爱好,不可能一概而论。其实康复是缓慢而漫长的过程,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。作为康复治疗师,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掌握临床知识,教会患者以及家属体位摆放、防止并发症。还要有不错的情商,去安抚患者的情绪,引导、鼓励他做运动。希望别忘了出发的意义,尽心而为。